古城残堞隐啼鸦,城外村庄数百家。 三面溪光绕田舍,四围山势锁烟霞。 ——笔者《咏城村》 城村——旧名古粤、崇文里、粤城。是陪伴在世界文化遗产地西汉闽越王城遗址的历史文化名村。武夷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名山,城村则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名村,村民敬天敬地敬祖宗,是三教文化在武夷山民间的具体表现。为什么这么说呢?你见过有二十多座祠庙的村庄吗?那你不妨到福建武夷山兴田镇境内的城村村去看一看。 城村处在群山环抱,清溪绕流的环境中。 村庄坐北朝南,东西宽约845米,南北长约578米,主街呈“工” 字形,东面有一座楼名叫“庆阳楼”, 面对溪东前山下的“玉皇阁(此庙已折毁于大跃进时期,现在的庙宇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一名外地信徒,自称梦中受菩萨指点,集资在原址上重建的)。原庙很雄伟,庙中有一口很大的铁钟,敲响时声音可传十余里,古人留下《帝阁钟声》诗云:“和声鸣盛有钟携,不假笙簧与管弦。倘日得经吾一叩,余音直上大罗天。” 主街中心建有一座两层的楼亭,人可登上去观看村內外风光,名叫“聚景楼”( 即八角亭),楼上也供有菩萨。古人有诗云:“楼前靠槛睹天颜,近远溪山指顾间,风月清光无限好,几人到此是真闲?”该楼正北面为北帝庙(现为私人茶场,这庙中原有一株很大的铁树,古代常有赴考的学子每当铁树开花之时到此膜拜,古人有诗云:草木无灵却有灵,吾乡铁树影青青。曾闻父老言花放,定有藻芹到此馨。)正西是神亭,供的是“四方佛”, 上悬“如是我闻” 的木匾。这里是整个村庄迎神、送神的起点。 临溪北渡口是妈祖庙,城村林姓始祖原籍泉州,与妈祖林默娘同宗共祖,南宋时迁居城村,把祖宗神妈祖信仰带到这里,庙建在北渡临溪,门上有两幅对联,一幅是“高栋维新桑梓千秋俎豆,灵风不断江湖咫尺湄洲”。 另一幅为“有感斯孚尽日灵风昭助顺,无远弗届极天载斗送朝宗”。古人有诗赞曰:“途逢尽处举头望,隔水须凭一苇杭。作息三农何病涉,深欢此地有慈航。”(原庙已破败,1997年10月由港商何宜健先生捐善款重修)。从八角亭往东有崇福庵(旧村部,即观音堂)、降仙庵(供梁山好汉108将)、药王庙、三官堂、镇国庙、关帝庙、奶娘庙。南有慈云阁、华光庙、罗汉堂。从南出封门走一公里左右有苦竹庙。还有现在学校西南角原是“文昌阁” 旧址,巷子叫“青云巷”, 上书“义门,礼路”, 后被拆掉了。城村社王庙在村东,门前有一株宋桂,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在,后保护不善枯死,古人写有《丹桂飘香》诗云:“数百年来桂一枝,乔然挺秀共称奇。幸逢八月秋高候,满室生香俗气移。” 村中还有三姓家祠五座, 其中赵氏家祠三座,林氏家祠一座,李氏家祠一座,都非常气派。家祠中以林氏家词门楼砖雕最精美,而赵氏家祠的内壁上留有朱熹墨宝,内容是:“天空无数好风临,东皋西野柳翠林。溪涵月影春鱼跃,院养花香修士吟。” 从现存的庙宇建筑结构来看,数慈云阁、华光庙最为壮观。慈云阁坐西朝东砖木结构,四墙青砖匡斗砌法,拱式大门,左右两扇窗为砖雕刻花拼砌而成。大殿两旁靠墙各立一块石碑,左赵右林碑文云:乾隆33年,赵林两姓集资重修……。屋翼四歇都加彩绘扎口,殿内斗、拱、樑、壁、窗、门原来都涂有色彩。华光庙更为绚丽,外殿四大柱(其中楠木大柱二根高达六米),前后以船型双层各六叠斗拱,四脊鲤鱼吐珠,彩色扎口。内殿“天花”、“ 藻井”、“ 斗拱、樑柱都绘彩涂朱,配加壁画。 城村只是一座古村落,在水路交通为主的年代,因临溪虽曾兴盛一时,但村民最多时也不过三、四千人。然而宗祠、神庙竟然超过二十座。这些庙宇都具一定的规模,多为砖木结构。也有一部分庙宇建在村庄周边地区,据说是秦汉郊寺制的遗风。这么多祠庙集中在一个村庄的文化现象,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几乎是抬头见庙,步步拜神,是民间泛神崇拜的博物馆,难得的朝拜圣地。难道这一切与古汉城闽越族遗风有某种关联?还是与儒释道三教在武夷山的传播有密切关系呢?这些历史谜团,只有留待宗教部门和考古部门的专家学者深入调查、探索、研究、破解。目前尚为村民所知的最早的庙宇是华光庙旁边的一座坐北朝南的罗汉堂,始建于大明隆庆四年(公元1569年),其它庙宇或废弃倒塌或重修,但旧址都在,追本溯源应非难事…… 古人有诗赞城村: 山清水秀两相依, 仰望神灵最有威。 玩景士人临此境, 骋怀游目几忘归。 注:文中所引用未署名之诗皆城村古代秀才举人写的竹枝词。 作者于上海 2015年1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