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第一古井传奇 咏王宫古井 古井寒凝千载光,经磨历劫不寻常。 陶壶活火烹岩韵,不竭灵泉远客尝。 武夷山城村村的村民都听老一辈的人传说,城村有一百口老井。可是人们数来数去只有九十九口。有顶真的村民拿着一百枝香,每数一口井插一枝香,结果还是剩一枝。 村民都知道,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民,是极富智慧和有历史知识的,绝不会犯数数不清的低级错误。如这个村庄建在一座西汉古城的遗址上,连清朝初年对地理有精深研究的大学者顾祖禹,在他的《读史方舆纪要建阳》卷九十九,曾把这座西汉时期的城池,错误地说成是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所筑,把城址的建城时间推迟了一千多年。而该村的先人却早把村庄起名为“古粤”、“ 粤城”, 并把这四个字分别载入“家谱”,镌刻在村庄南、北村门的门楼上,以此昭示后人,我们的村庄是建在古代粤族人废弃的城址上,所以叫城村。 一九五八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对该城址出土文物进行了科学考证,验证了城村先民的正确性,说明城村的先人不会欺骗后人。 那城村还有一口古井怎么会平白无故地消失了呢?这个谜一样的传说,演绎出一个神奇的谜一样的故事。 城村居住的村民以赵、林、李、江四姓组成杂以其他姓氏。过去的村落是靠道统和血统维系的,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间难免产生矛盾和纠纷,一些人口少的家族,常受到人口众多的大家族的欺负。于是某些小家族就希望通过占有村庄周边理想的风水格局作为“佳城”( 祖坟),以借助风水之灵达到人丁兴旺,子孙繁盛的目的,也就是说荫庇后代要多生男孩、多繁殖人口。 某姓氏家族人口不多,常受欺侮,家境却颇殷实。于是该家族族长重金从江西赣州请来一位“形势派” 地理先生为他们“寻龙觅穴”。 双方签订契约,在先生完成东家所托后,如发生意外,该家族要为地理先生“养老送终”。 “形势派” 以五诀察看地理, 即“龙、砂、穴、水、向”。 采取“觅龙”、“ 察砂”、“ 观水”、“ 点穴”、“ 择向” 五种方法择地。地理先生大约用了三年的时间,在城村周边群山内外围合中找到一块生气聚集之地,经过精心勘察、分析、评价、权衡后,选择最佳点为穴,劝东家买下这块地,将先人骨殖安葬于此。也许是先生泄露了“天机”, 该遭天谴。完成这件事不久,先生便双目失明,变成了盲人。按约定该家族要赡养先生到死。 时间一年年过去,这个家族人丁真的兴旺起来。开始这个家族的人对先生还热情相待,照顾有加,可是时间一长,真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 何况是个外人。冷言冷语,指桑骂槐,残汤馊饭一件件都发生了。先生暗想,这个家族虽获福地却无善心,自己已经残废,再呆下去恐怕更加难堪,何不趁早走人。 先生是个颇有能耐的人,堪舆之技十分了得,他废了城村位于风水上所谓“龙眼” 的位置上最古老、最好的那一眼古井,借这口井的水光复明了自己的双眼。又用黑巫术破了他所勘测的这个风水格局,远走他乡。这个家族的人丁不再繁发,而城村范围內从此也失去了一眼古井。 这个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一直在城村流传了很多年,成为村民茶余饭后讲古的话题,给村落增添了一丝让人沉思、咀嚼的味道。虽不能尽释“百井失一” 的谜团,但故事中透露一个信息,这口古井确实存在过,而且是最好的。 转瞬到了1980年,省考古队进驻城村,在对城村古汉城遗址考古发掘中破译了这个疑团。他们在村庄西南的丘岗上,从那座二千多年前西汉闽越王营建的宫城主殿遗址的后院,发现一口王城饮用的古井。水井的位置恰恰是宫殿周边地势较低的地方,虽然井中水位还是远高于城外村庄水井的水位线约20米以上,却正好位于王城风水的龙眼位置上,是泉脉和生气的聚集之地。这样,井无须打很深就可取到水,这在高台建筑这种特定的地形中,是非常合理的。 经过清理,发现这口汉代古井果然非同凡响,因为是王侯饮用之井,非常讲究,显示它的尊荣和权威。井台铺砌花纹方砖,井深7米多,井壁由直径1.1米、高0.6米、厚0.04米的陶井圏套叠而成, 这是村庄中其他用卵石和砖块垒壁的古井无法相比的。井下用木板铺底,陶圏套叠其上,既可防止井壁坍塌,又可隔绝井底泥沙污染水质。陶井圈外有一层沙砾过滤层,每节井圈四面各有一个小洞,打井套圏时便于绑绳子,更大的作用是使外面的泉水可流进来,井中的水积到一定的程度又可流出去。形成井中套井的自动循环系统,在水井长期不使用的情况下,水质仍能保鲜,经久不腐。城村其他九十九口井都不具备这种功能,就凭这一点,就可称它为百井之首。经考古队员一番努力之后,古井又恢复了生机,清澈的泉水汩汩涌出,让人们尝到了二千多年前古井甘冽的清泉。 在清理过程中,考古队员从井中发掘出整块的井栏残木,井台东西两面发现6块础石,说明当时水井有井栏和亭屋设置。 因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烧制的陶圈,考古队员在掏开历史的淤泥后,担心井壁坍塌,因地制宜地采取保护措施,沿着陶井圈内壁套叠一层水泥圏保护井壁。井壁是保护下来了,可古井的自动循环系统却被破坏了。井水无法保鲜,必须每年洗井。 后来考古队又在井口仿制了井栏(水泥的),井上仿制了汉代井亭屋。听有经验的老人说,水井必须见天,否则井水水质会变坏,于是在井亭顶上凿了一个洞,光线从洞中可照到井中。 这些措施实施之后,出现了一个奇异的景象。可能是加了水泥圈,水井内空直径变小,每当打完水或是丢下一块小石子,井水会不断晃动,久久不会停息。而井亭上洞中透射的光线正好照到水井的半个水面,井水在圆形空间晃动,半明半暗,正像一幅太极图,两头黑白的阴阳鱼在不停的转动、变化。整过程由无到有,再由有到无,给人一种不可思议、神秘莫测的感觉。你自然而然地想到太极那种自如、和谐、整体、平衡、流通的状态。习太极拳者,到此一观,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启迪。 笔者在城村工作、生活近20年,课余时间经常独自一人坐在闽越王城遗址的井台上,在历史的现实和现实的历史之间,去感受历史的那阵幽邃厚实的和风。或汲一桶古井甘冽的淸泉,慢慢品味一下悠久的中国文化特殊的魅力,感觉特别惬意!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笔者曾陪同当时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先生考察王城遗址,在王城古井旁,汪老先生饮了满满一杯井水之后,无比感概地说:中国两千多年前的水井都已废弃或干涸,惟有这口井依然有生命力,从这一点来说,这口井可称得上“华夏第一古井” 啊! “华夏第一古井” 从此传开了。 |